更大的问题是成本与收益的失衡。ISS的建设和运营总投入超过1500亿美元,这些资金足够让美国建造约12座类似纽约地铁的系统。
而如今,继续为ISS投入巨额资金,已无法带来同等的科研回报。因此,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(NASA)计划在2031年将ISS坠入南太平洋“太空墓地”,给它一个潇洒的谢幕表演。
天宫空间站:低成本与高效率的“后发优势”
与ISS庞大的建造费用相比,中国天宫空间站的成本控制堪称“工科典范”。天宫的整体建造费用约为40亿美元,只有ISS的三十分之一左右。
这是因为中国通过自主研发,降低了对国际合作的依赖,同时优化了模块化设计,使得建造和维护成本大幅减少。
更重要的是,天宫的技术设计从一开始就考虑了未来的可持续运行。
比如,它的太阳能电池板采用了最新的高效晶硅技术,每年能多产生20%的电力。而“天和”核心舱采用的新型气密材料,让泄漏率降低到国际空间站的三分之一。
这意味着,如果ISS每天漏掉一罐气,天宫可能只需要一年时间才会漏掉同样多。
这些技术不仅让天宫更节能,还延长了它的预期寿命。
目前,天宫的设计寿命为15年以上,但通过定期更换模块和设备,它的实际寿命可能远超这一数字。
以中国的“北斗卫星”为例,这些卫星设计寿命10年,但超过80%的卫星已经稳定运行超过12年,这为天宫未来的长寿运行提供了信心。
一次实验的成功,往往能体现空间站的独特价值。
2023年,一项中国自主研发的“冷原子钟”实验在天宫上展开。这项技术可以让时间测量精确到十亿分之一秒,这对于未来的深空探测和导航至关重要。从设计到发射,仅用了一年时间,而类似项目在ISS可能需要更长的国际协调。
不仅如此,天宫还计划为国际科研项目开放。2022年,来自17个国家的9个实验项目已经获批,将通过中国的“天舟货运飞船”送往空间站。这些项目覆盖医学、物理和生命科学,展示了天宫在科研上的多元价值。
空间站的未来:人类下一步去哪儿?
天宫的成功,不仅是一座太空实验室,更是中国航天实力的集中体现。然而,它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未来几十年,随着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任务的推进,低地轨道空间站可能需要承担更多的物资中转和长期驻留功能。
例如,天宫是否能作为火星探测任务的“后勤补给站”,将成为未来探讨的重要方向。
此外,太空垃圾问题也是天宫面临的一大威胁。据统计,目前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数量超过2.3万个,这些高速运行的碎片随时可能对空间站造成致命威胁。
为此,中国在天宫设计阶段就融入了主动规避技术,可以让空间站在遭遇危险时自动调整轨道。中国于2021年10月24日发射了实践21号卫星,这将进一步为天宫提供安全保障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